2017年由總理基金出資近6億元,召集2000多名全國一流科學家組成的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(下稱“聯合中心”),最近終于有了成果。
兩會前夕,3月3日,聯合中心官方公眾號發文表示,目前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的成因,實現了對重污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。
“遠超環境承載力的污染排放強度是京津冀大氣重污染形成的主因,不利氣象條件造成污染快速累積是京津冀大氣重污染形成的誘因。”聯合中心副主任、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表示。
數據顯示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.2%,其中布局了全國1/3的平板玻璃、39%的電解鋁、43%的粗鋼、49%的焦炭,以及60%的原料藥。
“高耗能、高排放的企業這么密集,你說不調結構能行嗎?但是調整哪一個結構都是比較困難的。”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表示,以產業結構為例,河北省這幾年起碼要淘汰掉4千萬噸的鋼鐵,剩下的鋼鐵也要全面實行低排放。
“霧霾的原因基本搞清楚了”
2017年4月以來,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,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、大氣科學、氣象科學,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,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,通過外場觀測、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,集中開展聯合攻關,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的成因。
“研究發現,京津冀硝酸鹽絕對濃度和占比大幅度超過硫酸鹽,成為PM2.5中最主要的二次無機組分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京津冀地區散煤‘雙代’、燃煤鍋爐和‘散亂污’企業綜合整治措施成效顯著,使得硫酸鹽濃度及占比大幅降低,同時也凸顯出強化氮氧化物(NOx)控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。”張遠航說。
硝酸鹽很大一部分來自機動車,這意味著,未來機動車尤其是柴油車將取代燃煤鍋爐成為大氣治理的重點。
“京津冀地區單位國土面積煤炭消費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,鋼鐵、焦炭、玻璃、原料藥等產量均占全國40%以上,大宗物料80%依靠柴油貨車運輸。”張遠航表示,污染物排放量遠超環境容量。
在環境學中,以上這些東西叫做“一次排放”,它們排放到空氣中后,還會發生“二次轉化”,進一步助推PM2.5的爆發式增長。
同時,京津冀地區的地形還不利于污染物擴散。它位于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麓,呈半封閉“背風”地形,這樣一來就削弱了秋冬季西北季風的作用。受中層暖蓋的影響,污染物擴散條件也比較差,一旦出現近地面風速小、相對濕度高(有霧)等不利氣象條件,就極容易產生污染物積累。
而在區域傳輸方面,京津冀地區各城市都要受到外來的跨區域傳輸影響,全年平均貢獻率約為20%-30%。以北京為例,外來傳輸貢獻最高可達到60%-70%。
最后,在污染物本地積累、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的綜合作用下,就會發生大氣重污染結果。
以今年2月19日-3月2日的一次污染過程為例,首先那幾天氣象條件不好,冷空氣勢力偏弱,近地面風速小于2米/秒。在晉冀魯豫交界地區,由于春節后大面積復工,再加上元宵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,導致污染物高強度排放,安陽和濮陽的PM2.5濃度8小時之內就從“優良”上升到“重度污染”。隨后,在偏南風的作用下,這些污染物又被輸送到石家莊、保定、北京等中北部地區。到了那里,再和當地的污染物發生二次轉化,進一步加重了污染程度。
“河北起碼要淘汰掉4千萬噸的鋼鐵”
霧霾成因弄清,讓劉炳江對接下來的工作充滿信心。
3月5日,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記者會上,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、環境部大氣司司長劉炳江表示,現在有兩千多名全國一流的大氣、氣象科學家,在京津冀‘2+26’城市和11個汾渭平原的城市駐場、駐市地蹲點,霧霾的原因基本搞清楚了,所以我非常有信心完成2020年的約束性指標。
既然原因已經搞清楚,那么未來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會在哪些方面發力?會對哪些行業“動刀”?
劉炳江表示,對于北京而言,現在本地污染中的45%來自移動源,也就是機動車。因為疏解非首都功能已經把1000多家企業搬遷了,煤炭消費也從2013年的2000多萬噸下降到2018年的不到300萬噸,北京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產業結構和煤炭治理了。
“未來,北京的公交車要改成電動車。重型載貨車也是要‘逢來必查’,去年可能查了218萬輛,其中冒黑煙超標的15%,氮氧化物超標的30%,任務還很艱巨。”他說。
北京以外的區域,重點還是產業、能源、交通、用地四個結構。
“在產業結構上,河北省這幾年起碼要淘汰掉4千萬噸的鋼鐵,剩下的鋼鐵也要全面實行超低排放。量大面廣的工業窯爐,要么用清潔能源替代,要么深度治理,要么就淘汰掉。”劉炳江表示,“在能源結構方面,重中之重是農村的散煤替代,讓農民告別‘煙熏火燎’的年代。”
交通方面,環境部現在是“拉單掛賬”,在鋼鐵、燃煤電廠、焦炭、電解鋁、有色金屬等行業要求建設鐵路貨運線,禁止再用公路大貨車運輸。
用地方面,太行山沿線是礦山最密集的地方,現在則要求復綠,此外建筑施工、水利施工和道路施工揚塵也要控制住。
“最關鍵的一招就是重污染天氣大家要聯防聯控,一聲令下,大家齊步走,今年最大的任務就是制定這個名單。”劉炳江說,“大家有時候感覺到,連續三天的重污染預警,第一天、第二天、第三天都不嚴重,直到第四天才出現重污染,這說明應對措施非常有效。”
“所以,減排措施千萬條,但是減排是第一條。我們和大家一樣都渴望藍天白云,目標已明確,措施已經分配下去,只有大家一起‘擼起袖子加油干’。”劉炳江說。更多鋼材相關信息敬請關注福建晨升鋼鐵!